实验动物学:常用实验动物(鼠)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动物实验: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目的,在保障动物福利前提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处理以获取新的科学实验数据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对高质量实验动物和准确动物实验结果需求迫切,促使实验动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
实验动物学: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以及动物福利等内容。
实验动物学的任务与应用领域
主要任务:提供实验动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收集信息,获取准确、可重复性资料,推动动物实验的现代化、规范化 。
应用领域:主要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兽医学和农学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医学领域使用实验动物数量最大,涵盖教学培训、医学研究、药品、生物制品、食品等功能及安全性检测等方面 。
学科发展历程
现代实验动物学起点:1944年,美国科学院首次将实验动物标准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学科诞生标志:1966年,“实验动物科学”名字首次出现在科学文献中 。
学科体系
实验动物学已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派生出实验动物育种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等分支学科 。
实验动物的由来
早期探索
远在纪元前,古代医药学较发达的中国、印度、埃及等国家就利用动物观察毒药作用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用动物进行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纪元初罗马学者为研究人体结构,进行猪和猴的解剖 。15 - 16世纪后,自然科学研究从单纯观察向实验研究转变,动物实验事例增多 。19世纪,巴斯德基于动物传染病研究制成疫苗,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实验动物贡献重大 。
现代发展
品种培育:现代实验动物多由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家畜、家禽 )、警卫动物和观赏动物等驯化选育而来。例如小鼠由野生鼷鼠,经长期人工饲养和定向选择培育,育成众多远交群和近交系 ;大鼠由野生褐色大鼠驯化;实验豚鼠由野生豚鼠的短毛种驯化;实验兔由野生穴兔驯化,多为欧洲兔后代 。1909年用近亲繁殖法培育出第一株近交系小鼠;1915年研究成功第一个无菌动物饲养用的金属隔离器;1914年出现疾病动物模型,如用沥青长期涂抹兔耳朵诱发皮肤癌 。
学科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对高质量实验动物和准确结果需求迫切,促使实验动物学成为独立学科 。1944年,美国科学院将实验动物标准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视为现代实验动物学起点 ;1966年,“实验动物科学”名字首次出现在科学文献中,标志学科诞生 。该学科涵盖实验动物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动物福利等研究内容 ,并派生出实验动物育种学、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营养学、医学、比较医学等分支学科 。
应用拓展:20世纪以来,实验动物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医学、生物学、兽医学、农学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医学领域使用量最大,涵盖教学培训、医学研究、药品及生物制品研发与安全性检测等方面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用于评估药效、药代动力学特性及毒副作用 ;在疾病研究中,构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助力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方法探索 。
总之,实验动物从早期简单用于观察毒药作用等,逐渐发展为有特定培育方式、形成独立学科体系且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科研的特殊动物群体。
实验动物的种类
自然界动物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知的约有150万种以上 。按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外部性状、内部构造、生活方式、生物发生及血缘关系等,从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分类,还有亚门等更细分类等级 。
自然界动物众多,仅少部分用于科研。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动物多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动物,啮齿目动物用量占脊椎动物80%以上,小鼠又占啮齿目实验动物70%以上 。按存在状态,动物分为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 。狭义实验动物指专门培育供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使用的动物 ,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教学、医疗等多方面 。
常用实验动物
ICR小鼠
1926年,美国的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进了白化小鼠,并培育出了Swiss小鼠品种。到了1948年,费城癌症研究所采纳了这一品种,并进一步培育出了Ha/ICR小鼠。随后,这一品种在1973年被引入中国。
特征
毛色白化、性情温顺,对疾病抵抗力强。
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
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
用途
主要用于安全评价、药理学、毒理学、感染及免疫学实验等,已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动物。
(ICR小鼠)
KM小鼠
昆明小鼠(Kunming mice,KM小鼠)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来源于swiss小鼠。1926年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由汤飞凡教授从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进Swiss小鼠,饲养在昆明中央防疫处。由于该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称之为昆明小鼠。
特征
繁殖率和存活率高。
抗病力和适应性强。
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 25%。基因库大、基因杂合率高,自发肿瘤率极低。
用途
主要用于药理、毒理、病毒和细菌学研究,以及生物制品效果实验、药品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
(KM小鼠)
C57BL/6J Nifdc小鼠
1921年C.C.Little用AbbyLathrop小鼠近亲培育数个近交系,使编号为57的雄鼠与52号雌鼠交配,培育成C57。其中毛色固定为黑色的培育成C57BL,BL是英文Black(黑色)的缩写。1937年,Little将维持的C57BL父系进行分离,将第6组亚系定名为C57BL/6,而将第10组亚系定名为C57BL/10。1947年,美国JacksonLaboratory从Little引进C57BL/6进行培育,命名为C57BL/6J,6J中的J指的是JacksonLaboratory。195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从JacksonLaboratory引入了C57BL/6J第32代并形成了亚系C57BL/6N,6N中的N指的是NIH。不同单位近交培育的C57BL/6N在其后追加标记,比如1991年,TaconicFarms近交培育C57BL/6N并命名为C57BL/6NTac。1985年从Olac引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特征
肿瘤自发率极低,抗病力和适应力很强,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易受饮食诱发肥胖,嗜酒精性高,肾上腺素类脂质浓度低。
干扰素产量较高,对放射物质耐受力中等,补体活性高,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结核杆菌敏感。
用途
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学等研究。
心血管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糖尿病和肥胖疾病的模型、心肌梗死模型、肾衰模型等多种模型构建,单克隆、多克隆抗体制备。
(C57BL/6J Nifdc小鼠)
BALB/c小鼠
1913 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 H.J.Bagg 用白化原种培育出 “Bagg albino” ;1923 年 Mac Dowell 对其进行近交系培育;1932 年得到第 26 代,命名为 BALB/c 品系。2011 年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国家啮齿类 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引入培育。
特征
繁殖周期长,生产性能好。
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对放射线极为敏感,易患慢性肺炎,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鼠心脏有病变,雌雄鼠均有动脉硬化。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利什曼原虫、立克次氏体和组织胺因子敏感。
用途
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用于肺癌、肾癌等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注射矿物油可迅速引发浆细胞瘤,该品系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BALB/c小鼠)
SD大鼠
1925 年 Robert W. Dawley 将一只杂种雄性和一只雌性 Wistar 大鼠交配,得到该品系。
特征
产仔多,生殖力强,生长发育较 Wistar 快。
抗病能力强,尤其对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很强。
自发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低,对性激素敏感性高。
头部狭长,尾长接近于身长,性情比Wistar大鼠稍凶猛,适应性和抗病能力更强。
用途
营养、代谢方面的研究。
内分泌研究:大鼠的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常用作应激反应和肾上腺、垂体、 卵巢等的内分泌实验研究。
药理、药效及 GLP 实验以及毒理学方面的研究。
(SD大鼠)
NOD—SCID小鼠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品系上引入 Prkdc(Protein kinase, DNA activated, catalytic polypeptide,又名 scid)基因突变,从而建立的新型免疫缺陷小鼠。
特征
NOD-SCID 小鼠既拥有 C.B-17 SCID 小鼠的特征,缺乏适应性免疫系统,不再发生自发免疫性糖尿病,同 时还表现出 NOD 小鼠所具有的多种固有免疫缺陷,包括NK细胞活性低、没有溶血补体活性,骨髓发育缺陷,是一种更易于异种移植成功并可稳定应用的动物模型。
NOD-SCID 小鼠的寿命一般为8-9个月,因此不适用于长期移植实验。
用途
同种和异种肿瘤移植: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泄漏率低于 SCID小鼠,肿瘤成活率高。
血液学实验研究: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等研究。
免疫学及炎症研究。
糖尿病和肥胖研究: I型糖尿病。
(NOD—SCID小鼠)
豚鼠
豚鼠又名荷兰猪,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 ,16世纪被引入欧洲,最初作为观赏动物,后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逐渐成为常用的实验动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豚鼠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特征
外貌:体型短粗,无尾,全身被毛,常见毛色有黑、白、棕、花色等。成年豚鼠体重一般在400 - 700克,体长约20 - 25厘米。
生理特性:寿命一般为4 - 5年。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如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这点与人类相似;耳蜗发达,听觉敏锐,对700 - 2000Hz的纯音最敏感;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适宜饲养温度在18 - 22℃。
性格特点:性情温顺,胆小易惊,喜欢群居生活,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人类。
用途
免疫学研究:豚鼠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致病菌高度敏感,是研究结核病、白喉等传染病的重要实验动物,也常用于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研究,如作为补体的主要来源,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维生素C缺乏症研究:由于自身无法合成维生素C,是研究维生素C缺乏症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的理想模型。
药物研究:可用于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效试验,如平喘药、抗组胺药的药效研究,因其对组胺反应敏感,还可用于观察药物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
营养学研究:用于研究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缺乏症以及营养代谢等方面的问题 。
(豚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学校开展实验动物饲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为学校动物实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服务和条件保障。
中心由实验动物楼(A座)和动物感染实验楼(B座)两栋大楼组成,总建筑面积7488平方米,实验动物楼(A座)3900平方米,分为四层,其中1层为普通净化环境,具有开展猪、羊、犬、兔、豚鼠等动物的实验条件;2-4层为屏障环境,具有开展SPF级大、小鼠的实验条件。动物感染实验楼(B座)3588平方米,1层设有多媒体教室、动物解剖实验室及动物尸体暂存间;2-3层为动物感染实验室,用于普通动物病原的感染实验。中心可为教学、科研提供标准化的动物饲养、动物实基本条件,并可提供实验动物购买、动物实验及处置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