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与人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要解决人类的疾病,所以要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一般来说,实验动物越高等,进化程度愈高,反应就愈接近人类。例如,狒狒、猩猩、猴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人类的理想动物。但是灵长类动物较难获得,价格昂贵,对饲养条件的要求特殊,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退而求其次。当然应用最多的实验动物还是小鼠和大鼠,由于它们价格便宜、易于管理和控制。所以动物实验不仅仅是从整体,往往也从局部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和疾病性质类似的动物。
2.遗传背景明确,具有已知菌丛和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的动物:要使动物实验的结果可靠、有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应选用经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的控制而培育的标准化实验动物。
3.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很多实验动物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为实验所要观察的器官或组织等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要选择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动物做实验。
4.对实验处理敏感的品种品系:实验动物实验研究常选用那些对实验因素最敏感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因不同种系实验动物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反应,故应根据实验目的不同选择品系。
5.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动物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有些病因不仅对人而且对动物也造成相似的疾病,故应选择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动物。
6.考虑伦理道德与3R原则:现代动物实验必须考虑伦理道德与3R原则。其中,reduction(减少)是指在动物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replacement(替代)是指使用其他的实验材料或方法替代动物,开展实验;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尽量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充分考虑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能够保障实验结果的稳定和可靠。
7.个体选择:除应注意以上原则外,还应考虑到个体动物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等。
综上所述,在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伦理性。